我简直苦苦思索自己N年前第一次去纽约百老汇看的那出《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到底是不是由萨拉.布莱曼演出女主角?因为有天晃到一眼AI的叙述,说是萨拉在百老汇演《歌剧魅影》,只到1988年10月,那时距我初抵美国还差2个月。
可我分明记得当时穷愁潦倒的我,亲眼目睹她独一无二的圆脸在整个舞台来回穿梭。因为这个疑惑,我后来反复谷歌她离开百老汇的确切日期,竟遍寻不着。
(萨拉在百老汇《歌剧魅影》舞台上。)
(位于伦敦西区《歌剧魅影》的首演剧场和位于纽约百老汇的该剧驻演剧场。)
确凿的是刚刚过去的2024年这个圣诞,萨拉.布莱曼再来洛杉矶,此时距其与刘欢在2008奥运会开幕式上开口合唱已过16年,她也是64岁的人了。
她的巡演名为《圣诞交响曲(A Christmas Symphony)》,这台演出自2020年疫情期间就在线上推出,之后每年都小规模地在世界各地巡演。她在2024年的演出路径中加进了美加若干城市,洛杉矶忝列其中,我得以置身杜比剧场真切地去听去看。
她一开口,肉眼可见功底都在。
(萨拉在今年演唱会之前与观众见面。)
(萨拉在2024年洛杉矶圣诞演唱会上。)
对她而言,“功底”的至上检测指标正是她响彻云霄的成名作,也就是《歌剧魅影》中最著名的同名主题曲,这首歌的音高递进乃至最后陷入所谓“嘶吼”,不由她把控,还真难过关。
算上忽然有点模棱两可了的百老汇最早那场,我此生应该陆续到过4次她的“检测”现场,把把精彩,不劈不爆。
(如今人到老年的萨拉布莱曼。)
萨拉·布莱曼(Sarah Brightman)是英国人,196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她从小学习芭蕾舞和声乐,13岁进入伦敦艺术教育学校(Arts Educational Schools London)学习,随后成为英国舞蹈团“Hot Gossip”的成员。
我模棱两可第一次去听莎拉.布莱曼的真人真唱当时,这个剧从伦敦西区移师纽约驻演未久。那时的她已经成为英国音乐剧大佬安德鲁.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太太好几年了。
这部作品众所周知正是韦伯根据她的音域量身定做,而且也是他不惜跟演出各方几乎闹翻,才得以让萨拉这个无名新人领衔担纲。
(莎拉和她的第二任丈夫安德鲁·韦伯1990年的合影。后者为莎拉写下著名音乐剧《歌剧魅影》,两人相差13岁。)
(2020年的萨拉和韦伯都上了岁数。)
此剧1986年10月在伦敦西区公演,一年多后移师纽约百老汇之前,就取得惊人的1700万美元预售票房,引发公众和媒体的狂热追捧。
《歌剧魅影》原版演员阵容的演唱专辑是英国音乐史上第一张进入音乐排行榜的专辑,全球销量超过4000万张,由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6次认证为白金唱片,类似的唱片认证,他们得到过英国2次,德国9次、荷兰4次、韩国21次、台湾17次。
截至目前,该剧已在全球46个国家的193座城市上演,吸引超过1.6亿观众,斩获70多个重要戏剧奖项。
(当年萨拉《歌剧魅影》的宣传照。)
(2022年萨拉在星光大道留星。对她这个级别的人而言,这一荣耀来得实在太晚。)
比这些奖项记录流传更深的,是当年民众对萨拉和韦伯婚外情的津津乐道,据知在英国,其热度仅次于皇家绯闻。
有关两人第一次见面的版本很多,最常见的说法是韦伯在为自己的舞台剧《猫》征求演员试镜时他们得以相识,她在剧中获得了扮演一个叫做“Jemima”的主角小猫。
这个角色还算吃重,剧中老猫即将唱响声名遐迩《记忆》名曲之前的高音前唱,就是Jemima干的。遗憾该剧演员的舞台造型犹如魑魅魍魉,满台破衣烂衫,把莎拉当年风华遮掩殆尽。
而《猫》和《歌剧魅影》两剧,也是韦伯公认的扛鼎之作。
(青年时期的萨拉和韦伯。)
(萨拉当年在《猫》剧中的演出风貌。)
在世界音乐历史中确实记载着“Jemima”是由萨拉在伦敦西区《歌剧魅影》首演,这种结缘,是她和音乐剧乃至她和韦伯爱情剧的注定开场,也是其舞台生涯的关键起点。
这之后,韦伯根据萨拉音域写下了《歌剧魅影》,也就有了我提到的该剧那首听上去几乎就要喊破嗓子的著名主题曲。
每次每次它一开前奏,便如重锤敲击我心。
(热恋时期的萨拉和韦伯。)
(萨拉在《猫》剧中的舞台造型。)
韦伯在2018年出版过一本名为《脱下面具(Unmasked)》的自传,选在自己70岁生日时正式发售,书中专门开有名为“莎拉.布莱曼小姐”一章:
“我猜我生命中某一刻,必不可免的要遇上这一场外遇。这是我最想描写的人生经历之一,你现在读到的版本是经过我无数次重写后的定稿,这就是我能说的。我享受和莎拉一起讨论音乐,我享受旅馆服务生对我们投来的怀疑眼光,当然我也享受我们的关系。”
1984年3月中旬,当时都处于婚姻状态下的韦伯和布莱曼各自离婚,并立即在3月22号与对方秘密结婚。
遗憾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6年,1990年两人离婚。
(中年重逢的萨拉和韦伯。)
(韦伯再次结婚的对象是位马术高人。)
跟韦伯离婚前后,萨拉和音乐人富兰克.皮特森(Frank Peterson)相恋,这大约也就是韦伯直言所指、代号为“键盘手”的妻子外遇对象。
纵向而言,在没遇到萨拉之前,皮特森貌似只是个德国音乐混混,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唯其短暂参与过的Enigma乐队,曾是我心目中90年代空灵音乐的旌旗,迄今仍爱。
对萨拉而言,正是这位晚到的混混,轰轰烈烈地引导她的音乐生涯开始了重大跨越。
(富兰克.皮特森。)
(富兰克.皮特森和萨拉。)
自90年代初期开始,皮特森为萨拉制作出了极负盛名的《Eden》、《La Luna》等等,就此开辟了萨拉的崭新长路,使她一举转型成为最为重要的古典跨界(Classical Crossover)歌手。
他帮助萨拉将流行音乐、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元素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音乐形式,上述专辑都展现了这种独特风格。
他并鼓励萨拉尝试多语言演唱(如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等),让她的音乐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吸引力。
(专辑《La Luna》和《Hymn》。)
萨拉与盲人歌手安德烈·波切利1996年共同演唱的经典曲目《告别时分(Time to Say Goodbye)》,正是在皮特森的制作下完成,其单曲专辑全球销量达到了1200万张,成为20世纪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萨拉2000年的专辑《La Luna》我买过CD,皮特森是其主要制作人,负责整体音乐方向、编曲和录音。而萨拉最近的一张专辑《Hymn》(2018年)也还是由富兰克操刀。
如今,他们的恋情早子虚乌有,皮特森仍在担任萨拉的巡演音乐制作人。
这竟是跨越30年的互助。
(萨拉与波切利合唱《告别时分》。)
我多年前在洛杉矶本田体育馆(Honda Center)也看过萨拉的现场,在这种场馆场地演出时,皮特森主导的跨界恢宏最容易被展示。
简单地说,萨拉的跨界演唱在音质上靠大量通俗低音发声与高炫的古典高音相配,皮特森一干再把舞美制作得气场宏大比摇滚歌星还要张扬,如此山呼海啸的跨界力量,将大批游离于古典之外的受众一举收编。
对他对她对我们,三赢。
(萨拉在很多大型体育场举办过演唱会。)
绝大部分中国人知道萨拉是因为2008年她和刘欢在北京演唱过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You and Me)》。她在这方面真是先锋,曾先后于1992年和2008年相隔16年分别演唱过两届奥运会主题曲,全球音乐家中有此记录的,她是第一人。
1992年的那次,她站上了当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的舞台,与号称“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何塞·卡雷拉斯 (José Carreras) 共同演唱了主题曲《终生的朋友 (Friends for Life)》。
(萨拉演唱了1992和2008奥运主题曲。)
(萨拉跨界的成功给了后来人全新思路。)
音乐之外,萨拉最引人注目的轰动竟然是她太空行动的开始和失败。
2012年,她正式对外宣布自己计划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音乐人。当时她与俄罗斯航天局(Roscosmos)和私人航天公司(Space Adventures)签订协议,计划以私人身份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Soyuz)前往国际空间站(ISS)。
构想中的这次飞行会持续10天,飞船预订于2015年发射。按照莎拉本人的计划,她将在国际空间站中进行特别的艺术表演,甚至会在失重状态下演唱。
萨拉那时候看上去是在玩真的,其在俄罗斯的加加林宇航员培训中心接受了密集的航天训练,包括模拟失重状态、紧急操作、体能测试和心理适应。
(参加宇航训练时期的萨拉。)
(萨拉宇航训练间隙。)
时间很快来到2015年,也就是萨拉计划前往太空的这一年。
这年春季,俄罗斯航天局在技术层面出了若干问题,其中包括联盟号火箭在2015年4月28日的不幸出事。
当时火箭的任务是发射“进步M-27M”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运送补给,但在发射进入轨道时出现异常,导致飞船无法进入预定轨道。最终航天器失控,并在地球大气层中烧毁。
(萨拉宇航训练集锦。)
事故之后,紧接着到来的2015年5月,莎拉通过她的团队宣布,自己将不再参与太空任务。声明中给出的理由是“因家庭原因”,却并未透露进一步细节,那时距离预定的发射日期仅剩数月。
对于她的突然退出,各界猜测纷纷,有报道称,莎拉为此次升空需要支付约5000万美元的费用,这虽然并非不可承受,但在其财务安排上还是伤筋动骨。其次,相信联盟号火箭发射时出现的重大事故,也引发了莎拉对任务安全性的担忧。
在后来的采访中,莎拉没有过多透露自己退出的原因,但她表示自己并未后悔做出此一决定,“因为这是一个综合考量的结果”。
(萨拉做宇航培训时正在做失重训练。)
萨拉在全球数不胜数的古典歌唱演员中能持续不衰地独领风骚,韦伯加持了其短暂爆发的前半段,皮特森帮扶了她出手惊人后半生。虽然一切的一切能够发生都还要归功于她自己无与伦比的唱功,但这里面的每个阶段怎么不是缺一不可的黄金奇遇?
对我也是,乱花迷眼的五彩秀场和嗓质嘹亮的步步音升,更有她走哪儿带哪儿的一曲《歌剧魅影》主题曲,逼我难忘。
(青年萨拉自身条件不算出色。)
我简直苦苦思索自己N年前第一次去纽约百老汇看的那出《歌剧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到底是不是由萨拉.布莱曼演出女主角克里斯汀?但我慢慢就也想明白了,无论是还是不是,有我完全沉浸于其难忘声线的后3次,跟她怎么都算故人了。
只是没想到2024年的这个圣诞,我还会深陷洛杉矶的简约欢乐深陷萨拉的别来无恙,好像这N多年她从未离开。
(古典歌唱演员几乎无人能和萨拉相比。)
一回回的重燃,正是一轮轮的致敬。
烽烟未改。
直面时代调整角度时会忽然意识到,那可也是我自己一别永别的N多年。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