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开头

2024年11月我回北京的第二天,就去京郊拜望画界老咖张文新,他的居家地名古怪,叫做“北七家”,直接进了昌平界。

想不到今年96岁的张文新竟未休笔,画架上随意搁置的未完作品令人震撼惊艳。我想起我有位邻居说起他爸的96岁,竟衰弱到握笔无力。

我这次算是应约而来,早几月,张老嘱人告知其子张谊的最新画册已经出版,里面放进了我写的相关旧文,想寄样书给我。

我的北七家之行,是为取书。

(位于北七家的张文新画室。)

(青年张谊。)

张文新看上去敏锐犀利,穿一件袖口沾满油画颜料的羽绒服立于门厅阴影中等我。在此后的长谈中,我诧异于他记忆惊人,围绕自己和张谊的年表,前后顺序毫无倒错,时间线索精确至月。

简单地说,张谊曾是我胞兄陈大哥青年时代的画伴。那时,生性内敛的他常来我哥斗室坐坐,可以也不画也无话地一呆好几小时。

有次陈大哥想借走张家某一米见长的石膏像,张谊爽快放行,两人随后正往外搬这玩意正遇张文新回家,三人在大门口那里尴尬地僵了一下,石膏像还是被搬走了。

(张文新在详解张谊最新画册。)

(张文新画室内未完成作品。)

年长陈大哥一岁的张谊已于2017年离世,7年过去,我在北七家看到他的单人居室简易妥帖。陈大哥回忆说,2016年前后,彼此全都走完人生大半并偶然重逢的他俩,曾在这间房中大谈艺术。

张谊冬天多见的穿着是赤膊直接套棉袄,造成其日常时有左右互缅棉袄两襟的动作。那一天,就在他俩对坐狂侃的过程中,张文新不时进来,用热毛巾无言地替儿子擦脸擦身。

这几年,张文新持续致力为张谊整理诗赋、编纂画册,他文笔极好,为儿子每幅旧作都加了注释,禅精竭虑。

(张谊卧室。)

当夜,仔细翻看从北七家带回的各个本册,的确我几年前写出的张谊文字被收在了《张谊素描集》内,占了全书后半部分的大幅篇章,排版规矩、方正有型。

这些文字曾在几年前发布,这时再看,还是觉得当年写时碍于素材不足全文掺杂了不少东拉西扯的“枝杈”。我最终还是决定把旧稿整改之后放在这里使其再次面世,谁让张文新的持之以恒简直从容不迫。

(两文于2016和2017分别写完,现被列为“正文一”和“正文二”联袂于此再发。)

(我的文章被收入《张谊素描集》。)

我太担心作为高龄长辈的张文新已把其与我们兄妹白驹过隙般的交往记得支离破碎或者张冠李戴,结果在北七家,在好几处复核记忆的关键枢纽,我被他点提得目瞪口呆。

这次知道,张谊得病是在19岁时,就此推算我对张谊其人的旧日情愫,应该展开得时空不够。

在这个关头久久凝视张谊没有美图秀秀年代的古早旧照,被他货真价实的英气逼人感动得满心哀痛。

只是概念,却是永恒。

或许。

(青年张谊。)

正文一(2016)

犹豫N次,还是把下面这祯张谊照片放于此文最前,因为这曾是我内心隐秘的涟漪。

今天是2016年情人节的前一天,周六,气温接连好几天都在挽留冬寒的早逝,情人节前后的各种玄妙,是很多人的宫殿和废墟。

(青年张谊。)

我一大清早毫无整理地去了ZUMBA健身教室,跟满室同学大汗淋漓地为一日开头。

回来的路上拐进星巴克,神差鬼使地头次留意到我最钟爱的那款老牌星冰乐,卡路里大于500大卡。一路无语地回到家看见儿子正对着老师在网络上派给的100道摸底数学题发愣,在这个琐碎庸常接近中午的关口,我忽然看到陈大哥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出了下面这张照片。

他残忍直言,这是张谊。

(中年张谊。)

他说的“张谊”这个名字让我内心浓雾四起,70年代,家里抓得紧的北京少年男生多攻画、女生多攻琴,我和陈大哥兄妹一男一女顺理成章被框进俗套。

站在今天回望陈大哥的命运轨迹,他后来的人生开展还真借用绘画做了敲门砖。

张谊就是在这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

(幼年张谊。)

(张谊13岁时的钢笔单色习作《寒假》。)

那些年,陈大哥把自己的房间当成了“公共画室”,毫不虚妄地说,早期纠集于北京画圈的少年,悉数尽在他那间屋里画过画。

那一时期是无数北京艺术少年最为怀念的时光,每到放学回家,我推开家门必先遭受扑面而来的松节油怪味锤击,陈大哥每日招徕一众少年画板林立,空气中充满青涩的雄性荷尔蒙。

不画静物时,坐得层层叠叠的少年们往往神情诡异地描摹女性模特,画板间传递的阵阵心潮,让早白了少年头的昨日英俊至今都还感慨万千。

(少年张谊的静物习作。)

(少年张谊作品《被缚住脚的鸡》。)

印象中的张谊并不多话,一米八的个头加上父亲张文新盛名加持,在一穷二白的后文革时代,这少年是极有气势的,北京画少们莫不把结识到他奉为至高荣耀,

那时候,大家生命中的这页报纸隐含太多反转折冲,明白人都不愿漏读。大家一起看各种书、发各种言、批各种评、画各种画,在满头大汗中甚至轻慢了身边四季。

陈大哥说,当时的张谊从不玩命苦画,他们这种世家出身的子弟往往基因早在、笔法天成。

(青年张谊小幅习作。)

直到此刻,直到我还穿着ZUMBA汗透周身的训练服慢慢聚焦青年张谊忧郁的眼神,都还会心头一软,他曾只是火热年代中的温热证人,原本生命中从无“地雷”。

出现“地雷”是在他西去兰州当兵之后。

详细地说,他命中的“地雷”是他在兰州空军文工团遇见的一位顶级美女,后者曾在旧版《四世同堂》中扮演过“冠招弟”。

据知就在“地雷”离他而去的关头,张谊为此精神分裂。

(张谊的所爱当年纯真美丽。)

(部队时期的张谊。)

我浑身湿透凝神无语,内心循序渐进地阵阵发冷,在这天蓝还暖的朴素关口,是谁拿走了我的微笑故人?

我说过他也在我粉红年纪中有所伫立,当年情怀其实盲目多向,很多干干净净的名字、很多清清爽爽的背影,陈大哥那间终日漫山遍野扔满擦笔纸的画室,也是我的青春世界。

(青年张谊在画姥姥。)

国内媒体在报道青年张谊时是这么说的:“在70年代的京城艺术圈,张谊周围有一个年龄相仿、志趣接近的画友们形成的画画小团体,著名油画家何孔德称他们为'八一湖画派'。”

“八一湖”亦即今日的玉渊潭,是靠近我院后门的一条湖。我知道张谊一家远住西单一带,那他之所以最终被归为“八一湖画派”,跟陈大哥的小屋有多大牵连,还真没准。

(青年张谊作品《八一湖》。)

张谊的父亲张文新我也认识已久,其鼎鼎大名在中国画界曾经横扫千军,也是新中国美术界地位显赫的马克西莫夫所办“马训班”学员。

我见到张文新的时刻是在青岛北海舰队礼堂旁边的陈大哥创作室内,那里母庸质疑又被陈大哥操持成了声名在外的画者“集散地”,非但一大票跟陈大哥出身类同的总政子弟混迹其中,也招致途经青岛的全国各路画家驻足打尖。

(张文新北七家画室。)

在青岛时,难得张老下笔为我画过一像。记得不长的作画过程当中我一直催促他把我手的部位多做细画,他笑着应下,却在全画完成后硬是让我的两手空留模糊,这应该就是大牌画家讲究的宾主协调互有虚实。

这张画像陈大哥并没给我,很多时候看到他独自对其端详再三,那时候的中国艺术青年无处揣摩大师原作,研读这像,也算是终极高端。

(张文新靠楼梯轮椅上下共四层的画室。)

(青年张谊笔下的天安门。)

很多年后,我看到张文新提到张谊:“张谊小的时候,我在北京画院的画室画画,也在家里画画,狭小住室的墙上挂满了完成的和未完成的作品。画箱和画架总是占据着屋子中间的显要位置。因此张谊的童年是在我的画架旁边度过的。据说一、两岁时他经常在我的身后表演学我画画的样子,颇为神似。”

(青年张谊的素描。)

张文新在回忆中提到张谊中学毕业之后先去插了队,据此描述我回推自己的时间节点,那我与他似是而非的相遇,应该都是在此之前。

在这之后,陈大哥也当兵去了北海舰队。

张文新写到:

张谊中学毕业后被动员到延庆插队落户。不久他从农村写给我:“下放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去看他。在延庆海坨山下一个破败的小村子里狭窄的街道上,我看见几个像是插队的知识青年,游游荡荡地走着,吸着烟,其中一个就是张谊。

我拔掉了他嘴上的卷烟,我还能做什么呢?年青人过着无聊、无追求、无希望的日子,证明什么广阔天地?什么学习?空话!

(青年张谊风景作品。)

在父子的绝望当中,他们想到了部队,张文新说:“我的朋友中不少是部队的画家。而且参军是能离开农村的唯一途径。正好,这时兰州空军文工团来北京招募两个舞台美术兵,张谊应募,文工团录取了他。”

“张谊算是入伍了。文工团计划先把他寄存在北京家里,等年底团里来北京做汇报演出时再带他归队。一个矢志爱好美术并要以它为终生职业的人,能够找到一个多少和美术沾点边的工作有一口饭吃,自己还能找出时间画点画,很不错了。”

(张谊青年时期唯一画过的石膏作品。)

但还没等到文工团来接人,张谊又不想去兰州了,那时他经常对父亲表示,自己对未来的部队环境能否给他绘画的自由感到怀疑,事情后来发展到他坚决表示自己不适合当兵。

“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深沉的痛苦,每时每刻撕裂着我的心,为了退兵,我奔走在兰州军区空军驻京办事处和家之间,精疲力尽。我已经沉入深渊,惧怕看见儿子失望的眼睛。那个冬天我终于在北京站送走了儿子,兰州军区空军文工团的团员们在那里集结待发,张谊身上的军衣显得那么宽大。”

(当兵时期的张谊。)

(青年张谊笔下的纪念碑。)

在我看来,这些行前伏笔都在为张谊兰州之后的作为做了铺垫。可以想象,带着复杂心情一路西去的他,在遇到同是来自北京的“地雷”女兵,应是怎样地如获至宝。我甚至可以断言,她是他在枯燥兰州的唯一“宗教”。

这段缘分并无结果,也许从一开头就只是张谊本人的单方倾慕,总之这是他青春人生中得到的最重一击,自此之后,万事皆空。

张文新说:“张谊有一张蓝色自画像,是他在参军之前画成的。画面上的他已经快要走出边缘,一只手再拉一下披在身上的棉袄,最后回头看一眼将别的家,他在画里注视着我的目光似乎在说什么,是爱呢?还是恨我无力把他留下?”

(张文新口中张谊的“蓝色自画像”。)

张谊的这位美丽"地雷"家世极好,恰巧是和我在同个大院长大的远距发小。由于年纪间隔,我和她几无交集。据知兰州之后,她追随同军区一位东北战友定居大连,想来这位“东北战友”就是击垮张谊的强大情敌。

想到满心苦闷的张谊年纪轻轻就经受如此残酷的情场厮杀终于一无所获,心都为他缩成一团。

季节,你所给出的刻痕太过泥泞,在远滞他乡的孤独张谊还没准备好的时候,你凭什么忽然风雨交加?

(这张画我坚信是在画“地雷”美女。)

(“地雷”美女曾在老版《四世同堂》中扮演“冠招弟”,后成为大连电视台主持人。)

结束ZUMBA之后突如其来的心酸震惊,我放下手机着手沐浴,大窗洞开的淋浴间阳光激荡,我眼前飞舞着无数哀伤的迷离抽丝剥茧。

伸出手去我慢慢打开水的龙头,千泓清流顺势而下,水花四溅的这一刻我忽然悲从中来,倚靠冰冷的花岗岩墙壁痛哭失声。

我不明白为什么四下里灯火骤灭让人猝不及防,张谊内心的城市因此失去了唯一出口。

向阳的一面,究竟留下了谁在恣意酣畅?

水声轰鸣之中我泪眼问天,你还我,还我珍存心底的腼腆少年!

(青年张谊自画像。)

正文二(2017年)

2017年12月10日,也就是我上文写好仅一年多之后,张谊忽然去世。此消息又是从陈大哥的一则朋友圈发帖得知,我少年时期的那些温婉情愫不得不再上心头,人有些暗哑。

与此同时,张谊“上”篇发出之后竟然引发颇大波澜,那些已被当事人封尘的旧事,被从他们白霜染头的内心深处拖拽而出,怀有70年代悲喜故事的读家,直言此文引爆了他们已掩藏妥帖的精神禁地。

(青年张谊。)

其实以我的年纪,只能算是70年代无数心旌摇曳故事的旁观人或说是仰望者,就连陈大哥按年龄排序,也几乎只是这个群体幼齿得不配上桌的边缘人。

在我认为,这个有故事的群体多为1948至1957这10年间生人,跌宕起伏中因为还穿插了多起著名政治事件,造成此年代能出现华彩乐段的城市恰好只在北京。

(中年张谊。)

得知张谊去世消息的下午,我遵医嘱顽强努力为第二天要做的肠胃镜检查猛喝不明液体,整整一个加仑须分两次缓慢强吞,“否则会全吐出来”。正挣扎在极度泥淖当中,忽然收到跟我有着几十年交情的老友画家张红年的留言。他把我的张谊“2016”那篇一并贴上并告诉我,“整个中央美院附中的微信群都在为你的这篇文章感动”。

就着他的界面,我慢慢点开这一我带泪描述张谊的旧稿,那些个毫无皱纹的岁月和念头再次碾过心口,纵是坦言也是隐喻。

概括地说,70年代是精神亢奋、轨道横穿、无事瞎忙,却人人心领神会的日月,张谊用自己的曲折带动回想大潮,势必激起思绪狂飙。

朝夕唆使长河起舞,我、张谊、陈大哥乃至张红年,谁都一样。

(中年张谊画作。)

这最为特殊的70年代回忆之门一经撞开,无论你当年生存得萎靡或者狂躁,都会从张谊的沧海桑田中找到对应自己的返照。

几个月前,读过我写张谊文字的美国女友在北京一个极偶然机遇里买下了张文新的几幅画作,对其而言,我觉得是买回了张家苦痛的贯穿。

如此哀伤已经无关风月,关联的是整个70年代我所有幸旁观到精神的贫瘠与富有、行动的平淡与猛烈。

很多人的回首,多是初恋。

我所谓此文所求之最,此为最。

(青年张谊。)

(青年张谊作品。)

张谊生而学画,似乎是摆在他面前与生俱来的前路,张文新说:“张谊画过不少'静物`,那都是家里使用了多年的色彩斑驳铝锅、自家包的粽子、湿漉漉刚刚煮好的玉米……是我们那个光线幽暗的小屋生活中的亮点。另一方面影响张谊的是画册、印刷品和书,当然这应包括70年代还不多见的几次国外来的画展。”

(张谊少年时期画的静物。)

张谊在兰州的部队生涯全貌如何,连张文新也所知无多,只说是:“张谊去了兰州之后的情况不太清楚。我经常给他寄颜料和书,从信中看来,情绪有时好些有时低沉。”

“8月,北京家里突然收到一封信,使我不得不连夜从邯郸(那时我在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画《巍巍太行》)启程去兰州。我在兰州空军的那几天,张谊有时滔滔不绝兴奋地和我谈美术史,有时却又难以理解地冷淡。这一次部队终于同意考虑让他提前退役的问题。灾难真的来到。尽管外部有令人欣喜的事,但在张谊的内心世界那片无法逃脱的阴影仍在无情扩展。张谊病了,我的家陷入苦难之中。”

按时间线索推演,从张文新在1977年冬天的北京站送行,到1978年8月去部队看儿子,最终张谊于1979年春天提前退役回到北京,张谊这兵,当了顶多一年出头。

(拎着画具的青年张谊。)

(青年张谊作品。)

张文新回忆:“1979年春,张谊获准退役回到北京,大包里带回100多幅作品,1977至1978年是他创作多产的高峰。”

“回京后,张谊仍在断断续续地作画、写诗,这一时期甚至产生了许多颇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军事博物馆北面是他最钟爱的园林,不过曾经被何孔德赠名`八一湖画派`的成员们已经各奔东西。”

回到张文新身边的张谊,也就是回到了其过去和陈大哥等人一同起步的原点。

(青年张谊笔下的北京冰场。)

(青年张谊作品。)

我多少次想象从兰州回来的张谊终于摆脱了部队的框囿,得以和张文新在画室中日日为伴的情景,那可真是一种无奈的幸福。

张文新说:“张谊是在我的身边成长的一个画风完全不同于我的艺术家。但我们都心地善良,执着于自己的理想,富有同情心。非常敏感,曾经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艺术,在地上建造艺术的天堂。他的诗令画展上的观众落泪。他有过顺利成长的少年和令人惋惜的短暂青春。他的创作像划过夜空闪亮的流星,光芒四射,然后熄灭。”

(去世前一年的张谊作画之手。)

2018年某日,为迎接陈大哥带摄制组自香港回京拍摄系列人物专访,在地好友聚叙了一次,席间正好就有张谊几十年前为其投入了全部精神生命的美丽“地雷”。

此时,作为大连电视台雄霸多年的主持人,“地雷”曾和央视风云人物一起领取过“中国主持人金话筒奖”,并荣获“飞天奖”演员特别奖。难得的是,60开外的她仍保有惊人美貌。

而张谊,情之不存,人将焉附?

(2018年的“地雷”美女。)

屈指算来,张谊还是磕磕绊绊地活到了60岁的坎上,这对心力交瘁的张文新而言,是个告慰。

想象这位不谙世俗的艺术家老父亲从跑当兵到跑退兵、从送参军到接退役,最终求得儿子在身旁与自己同画,平安渡过了后40年,如此,能对张文新的艺术创作再无打扰,便是助力。

这么想起来,就没那么哀恸。张谊有父爱、有过去、有传奇,可算人生安然。

年轮残忍,冷夜弯刀。

(中年张谊在画室。)

行文渐渐接近尾声,也知道即将告别张谊和我们的整个70年代,我最后一次回看其倾尽全力热烈追求的女兵旧照,因为张谊命在其中。

很难讲清我的追忆为何总爱以凝视照片或者开头或者结尾,只知道这是张谊神志完好仅有的短短19年间,最后的惦记。

悲伤打底,无从覆盖。

(青年张谊。)

结尾

就在此文完稿之夜,再有机会和陈大哥对坐且谈张谊,他说他看到的张谊最后一眼,是在2016年。张谊当时从北七家送他出门,后视镜中能瞥见其兴高采烈面向陈大哥橘色吉普灿烂欢笑,夕阳涂满周身。

陈大哥答应次年回京要带张谊驾车兜风,未料这一被阳光见证过的誓言未能兑现。

北京入冬,生冷干硬。

(去世前一年的张谊。)

但陈大哥最终还是淡淡地说,”张谊的死对于我,只是又一个朋友的不辞而别。”

他说“没走太远”。

天堂静谧,适宜静养。

斯人已去,空灵无济。

看你的前生,想你的过去。

话题:



0

推荐

陈燕妮

陈燕妮

119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作家、报人、记者。生于杭州,长于北京,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铁道车辆专业,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社会保障报》记者。1988年赴美,曾任美国《美东时报》记者,美国中文电视台记者,曾为《美洲文汇周刊》负责人,自1994年起出版过《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纽约意识》、《遭遇美国》和《美国之后》等十多部畅销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