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一早又被邻居家园丁除草机的轰鸣惊醒,窗外依旧姹紫嫣红,这些天来,我一直恍惚,这看上去一如既往的蓝天之下,真的正在发生什么?

早上去我们市内的高尔夫球场转了一下,以前听说很多球场把练习垫拉开到符合社交距离的位置还会坚持营业,可今天看到他们已完全关闭。

昨晚,好友去了离我们不远的蒙罗维亚(Monrovia)市中心,晚八点左右到达时只见一片寂静。她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无论在任何一个十字路口停下,自带感应器的行人过街交通灯便会立即为她转换成通行标志。当她随意来到一个日式餐厅门口时,恰有萧瑟夜风吹过,她看到餐厅门外的两个日式长圆灯笼在风中呜咽摇摆,一时间真有世界末日到来之感。

这次疫情给洛杉矶零售商业带来的打击绝对严酷,其实如果粗看加州州长颁布的"Safer at Home"居家令,可见其开列出来的允许营业的生活必需商家,简直涵盖了日常人生的全部各项,几个屏幕都刷不完,我纳闷的反而是它不曾涵盖的都有哪些?可是现在我想,只需去不见人影的蒙罗维亚市中心去转转,就能轻易找到答案。

(蒙罗维亚市中心一派凄凉。)

即便如此,洛杉矶市长今天还是极为火大,因为在居家令颁布以后,他接到了很多投诉,说是仍有一些非生活必需商户和企业在继续营业,为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加大了风险。他警告说,如果这些违令商户和企业继续忽略当地执法部门的警告,不遵守禁令的要求,市政府会下令强制执行对这些商户和企业停水停电

昨天去UPS,店门仍开,员工还是只戴手套不戴口罩,这店也算是生活必需之一了吧。几天没见,他们的地面上已用十字交叉的蓝色胶带标志出每位客人符合社交距离的站位。

医生诊所方面状况有些复杂,我们日常所用的牙医诊所是关门了的,他们是在316日接到牙医协会的建议停止营业的。而我们的家庭医生诊所还在开门,医生要全体诊所员工自愿决定是否坚持工作,结果全诊所的人都留下来了,上一周目睹医生在社交平台上联系采买口罩事宜,因为她手头这些基本装备几近弹尽粮绝。

曾为儿子接生的妇产科韩医生诊所也还开着,我可以想见如果他们歇业,必会让心神不宁的孕妇更加恐慌,今早见到他的护士们全然换装的新照片,口罩遮掩下熟悉的她们,看上去面目全非。

这几天,花旗银行一直推送邮件给我,告知他们的新时期营业时间,瞟过几眼,除了会早一小时下班之外,未见更改。

只是我对我自己出租房内的一户租客心中没底,这就是来自土耳其的库德人Morris。他是在全美各室内购物中心租赁摊位做大型玩具生意的,购物中心的每个小孩花几块钱就可以骑着他花瓜一般的大型玩具动物上几分钟。

在如今所有室内商业尽数不见的当口,我不知道他能用什么钱来交房租。此刻距离他交钱的日期其实近了,就在月底。

洛杉矶的超市此刻几乎全部开放,就在刚才我还收到深受华裔喜爱的韩国超市Hmart的邮件,除了告知会更重视消毒之外,特别提到店方已经给坚持工作的仓库员工每小时提薪两美金。

大名鼎鼎的量贩店Costco当然必也还开,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大风暴中,它宛若定海神针一般地存在。我有一位朋友这一阵几乎每天早上都要驱车去她家附近的Costco隔车兜转,只为见识人潮做到心中有数。

我的另一朋友今天也去了Costco,她为我描述出来的采买感想颇具禅意:店里人很少,有一半的人戴了口罩。店内没有声音,象无声电影,灯光比平日也暗淡了许多。物品还是很充裕,除了鸡蛋和牛奶限购,基本上想买什么都有。我毫不考虑地看见什么就往购物车里堆,一会儿就有小半车了。但我看到身旁有人还在店里拿着手机刷码比价,突然领悟有多少人在疫情肆虐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去上班,全是因为担心没有了下一顿,这时刻我忽然对自己眼下的生活很感恩。

与此呼应,我也眼见很多商家趁势关闭,其实很多传统生意这几年早就步履维艰,疫情一到,更是把他们最后的一丝挣扎连根拔起。

我时常光顾、就在我家山脚下的Tancca奶茶店,疫情刚起就宣布关张再不做了,接着,《星岛日报》的美国版也昭告全部转到网上作业。

几天前,拎着儿子从寄宿学校带回的一众衣物,挑了需要干洗的若干去了出社区大门左拐就到的干洗店,随着儿子年龄渐大投入各种音乐和辩论等活动之后,这地方我早时时报到。

这些年,我车里最显眼的地方似乎永远摆着要取衣服的单据,他们或蓝或黄,大字表明价格和取件日期,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个安静的去处休戚与共。

这家干洗店由一对韩裔老夫妻操持,老太在前老头在后,如此经营模式颇为典型,全美的洗衣行业多由韩裔家庭如此包圆。

这是一份费力生意,我总光顾的这家店周开六天,早七到晚七,周日老夫妇雷打不动去做礼拜,过的是小心规矩的日子,挣的是针头线脑的薄利。

这一次在交衣完毕时,老太忽然告诉我,他们夫妻二人会在这个三月底退休。

(挺立了二十一年的市内干洗店老板夫妇也借势退休了。)

二十一年,我们在这里做了二十一年。老太说起来有些动容。她身旁堆积如山的衣物们默然而立,证实着它们的见证,这让我马上明白,这小小一方闹市中的僻静衣堆,就是她的此生全部。

此时门外,新冠病毒必连天接地却不知所踪,眼前的故人竟要离开。

这世界劈头盖脸的接二连三,使我最近不可救药地思考人的耐受底线到底在哪儿?

我时常觉得最后一根稻草的引爆其实不远,我们只能熬过此刻再想今后。

这个冬春,周天寒彻。

 

话题:



0

推荐

陈燕妮

陈燕妮

109篇文章 6分钟前更新

作家、报人、记者。生于杭州,长于北京,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铁道车辆专业,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社会保障报》记者。1988年赴美,曾任美国《美东时报》记者,美国中文电视台记者,曾为《美洲文汇周刊》负责人,自1994年起出版过《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纽约意识》、《遭遇美国》和《美国之后》等十多部畅销书。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