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封城”后的第三天,美国感染人数已跃过三万,重新雄踞仅次于意大利的海外超级灾区位置。不知是不是受慑于此,今天洛杉矶各超市内的人明显减少,这种加州人毕生未见的所谓“Safer at home举措,看来历经前两天的熟习,人们已处之泰然。

人少了,超市内的货物相比显得空前地多了,通过这些天实地目测发现,洛杉矶各主流商店补货能力超强,动作也快,尤其是热门商店COSTCO,店内即便是高度仰赖手工的热食烤鸡,看上去也丝毫未受影响,一盒一盒经由内厨窗口稳定而出。

大约在四天前,加州很多主流超市都昭告即将开辟专门的营业时间提供给年长者,在此之前,我本人曾响应有关“接力”,那时周边有很多人呼吁,要把早上超市开门后的最初一小时留给在购买上居于弱势的老年人们,这项“接力”呼吁中所配发的那帧照片,让我看一次,哭一回。

(这张有些模糊的照片促我加入最早期的“为老年人留出购物时间”接力阵营。)

昭告中,COSTCO的这项举措将于324日开始,时间为每周的周二和周四上午八点到九点, 其它零售大鳄比如沃尔玛、TargetSafewayAlbertsonsWhole foods等对此政策也纷纷跟进。所有商店所制定出的“老年”年龄门槛都在六十岁,相信这将是仰赖自觉的举措,朋友中有年龄差半年才到六十的,这时已坚决表示自己不会利用这种社会善意去瞒天过海。

与此对应的是华人社区的超市供应,今早,家有三个孩子的闺蜜J告诉我,昨晚当看到亚马逊的WHOLEFOOD生鲜送货日期最早只能订到四月份时,她开始惊慌,下决心第二天要冒险去趟华人超市采买。

其实不光亚马逊生鲜送货,即便是疫情起初在洛杉矶华裔社会四处出击自我推荐的华人生鲜食品送货网站,情势刚一吃紧他们可说是全军覆没,几乎所有菜品瞬间皆无,他们网页中永远标着的“售罄”字样,像块狗皮膏药般纹丝不动地贴在每种菜蔬的小照旁,莫名其妙。

我家在亚马逊所订日常用品这几天一直在陆续到货,感觉不是很受影响,唯有生鲜菜蔬会被耽搁,想必是需求过猛。

今早,闺蜜J配齐了隆重到“雨衣”的所有防护项目,甚至戴好了护目眼镜掐着时间冲进华裔经营的大华超市,结果她的高度戒备却被超市内不超过二十位客人的冷清小小揶揄了一下。另外一位朋友今天也大着胆子去了位于蒙特利公园市的大华,把八块九毛九一磅的活龙虾买下三个,她们所看到疫情下的华人超市同样货物充足、应有尽有,缺的只是客人。

此时此刻的“客人”大都沉湎于家,今天是周日,平素这是全城都在作礼拜的日子,我喜欢带着儿子利用这个时机去理发,经验告诉我,这时城内的服务各项,都是人头最稀的珍贵时光。

走在我们社区的曲折蜿蜒的街道上,除了偶尔感觉沿街散步的人略有增多,其它与以往并无不同。我站在社区的最高处俯瞰通往大门的去路,一望无边的静寂无语之中,我知道满眼所见的周边每一房屋内,必处处是人。

(从社区最高处俯瞰通向大门的方向。)

我们社区的管理办公室已经在家办公,一切沟通都可通过邮件解决。社区警卫还在,访客依然多有,昨天,也就是所谓“封城”令下第二天,我在驶出社区时看到隔邻进院的访客线上还有来访车辆在排队候查。这让我看得满腹狐疑,觉得如果一切如常,“封城”这事还有什么意义?

而且回想起来,我和邻居们也分明在这几天看到有些社区人家似乎仍在聚众狂欢,这猜测从这些人家门口密密匝匝围着一圈车的盛况里即可证实。也曾就此问过社区门卫,还是没戴口罩的对方告诉我,疫情期间社区访客人数其实做过限制,一户人家一天之内只准许有十个访客,这其中包括所有修理工人、园丁和亲属来访。而往常,这个对应的数字是二十五。

这几天也陆续去过好几位邻居家的车库去拿团购货品,大家很有默契地彼此不曾走近,采行的基本格局是“敌退我进”那种,但我几乎无一例外地看到每户人家的车库外面或者里面,都静静堆放着刚送货到家的健身器材。看来加州人把这“封城”日子,果真要过得张弛有度。

而在南加被男女老少多所流连的高尔夫场,这几天还是有顶风开门的,但开球车下场已不再是选择,球友只能带自己的手推车或者干脆背着球包打球。与之对应的,球场会所内餐厅虽不开放,却还是有水果和面包供应。这些简单小食们被严密地包裹好,看过去活似一片塑料之海,有点像即将要出远门的迷你行囊。

(《花花公子》封面上的这三位模特,是通过行为艺术致力于分享个人观念的艺术家。)

昨晚看到有着六十七年历史的《花花公子》纸质版杂志宣布停刊,这影响了一代男人神思遐想印品的凋零,怎么不是被时代拦腰一刀又遭疫情当头一棒?

人间保留了最初的懵懂,却让我们用懵懂去寻找人间。

奈何。

 

话题:



0

推荐

陈燕妮

陈燕妮

116篇文章 1天前更新

作家、报人、记者。生于杭州,长于北京,毕业于上海铁道学院机械系铁道车辆专业,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社会保障报》记者。1988年赴美,曾任美国《美东时报》记者,美国中文电视台记者,曾为《美洲文汇周刊》负责人,自1994年起出版过《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纽约意识》、《遭遇美国》和《美国之后》等十多部畅销书。

文章